播客全部总览
这个播客记录,“曾连续两次挽救公司于水火,两度带领公司登顶行业第一”的我从技术转行做商业的点点滴滴。真诚的分享我的所有认知。见证一个商业 IP 的崛起。
第一期全文啊:我是谁?我做过什么?我未来做什么?(全文) ⭐⭐⭐重点:所有播客,仅此第一期的文稿放出来让大家了解什么类的内容,让你快速了解我,最好至少你是 CTO 以上的级别或者懂商业的人
二、待定
我是谁?我做过什么?我未来做什么?
直接听本期节目
大家好,我是正在从技术转向商业的“不止极客”。大家不用担心,在可预见的一年之内,估计我都不会卖课。毕竟我对贩卖焦虑这个事情不是那么地擅长。如果你开始听我的播客了,可以先听两分钟,交个朋友。记录一下作为已经马上要在主业赚到两百万的我,如何在副业上赚到一百万。见证一个商业如何从零到一做起来也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,不是么?
作为第一期的话题是:“我是谁,我做过什么,我要做什么”。
我是谁?
我叫“不止极客”。相比于我的名字,我更喜欢“不止极客”这四个字。目前以及未来我都在做的事情就是“不止极客”。
我来自河南的一个农村,相比于南方活跃的市场经济,内地的市场经济就没有那么活跃了。市场经济不活跃的地方,在社会底层生活的人活着是极度困难的。这个不以人的物质为转移,不然,为什么现在北方的人都往南迁?为什么南方有钱人更多?
(这里就要夸一下杭州,民营经济算是这个城市的经济支柱。)很多平台上特别火的一个视频:《浙江工商局长对话央视主持人:民营企业是生命之水》:郑宇民有几句话,特别经典,关于民营和国企利润里的对比的回应:“人家(国企)是垄断的、独占的、穿高跟鞋的,我(民营)没有啊,所以,我怎么能达到他的水平呢?”关于民营企业的重要性:郑宇民是这么说的:“全国四千三百万个企业,民营企业占据九十二以上;全国有七点七九亿的就业人口,国有企业安排就业人口六千三百万。百分之九十一点八是民营企业承担的,民营企业不是创利大户,民营企业是生命之水。”
杭州的政务服务对比我小时候的经历,那简直一个天上,一个地下。杭州的政务服务中心,周六是不放假的。你不需要工作日请假去办理一些政务事情,这仅仅是时间上的差别。并且你去办理的时候,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耐心帮你解决问题的。你不需要来回地跑,你也不需要这里跑那里,那里跑这里的,杭州,只跑一次可是他们的宣传口号,他们也是这么做的。
从小的生长环境,让我对生存有了很多悲观的看法。我为什么要说生长,随着时间的流逝,动物和植物,包括我们人都是在不断地生长着的。那种环境,不断锤炼我在生存危机下的能力,也不断冲击着我对是与非,善与恶的认知。什么叫冲击呢?
就是不能直来直去地告诉一个人,“这个是对你好,那个是对你不好,我选择对你好的,你要接受。”正如鲁迅先生说过,你让他开一扇窗,他不愿意,但是你让他把房顶掀开的时候,他就会考虑开窗了。就是我在工作生活中,面临着一些是非、善恶,选择的时候,偶尔会有一些特别滑稽的结果,就是你对他好,他说你不好,你对他不好,他却夸你特别好。
举个例子,我大学时去过工地,有一阵子是负责一栋楼里的指挥工作。这个工作很有技巧性。就是大家都在整栋楼里边,楼上楼下的人都在粉刷墙,你要给他们把水泥灰给他们送到他们跟前,他们去粉墙,需要我去楼上楼下地跑,我一开始的目标是:“按时按需地把水泥灰给他们送到跟前。 ”我只干了两天,他们就开始叽叽歪歪地叫起来了。“送灰送得太早了,到粉墙的时候就变硬了”,“送得晚了,他们白天休息了一小会,影响他们赚钱了”。后来,我还专门请教了,另外一个东北的大伯,他对我说:“你这样子干是卖命,你一天楼上楼下跑,十六层楼,跑十六趟,你不累死了。你发现了没,他们不说你好,还是说你毛病。说白了,他们就是在欺负你,你没发现吗?他们就是希望你把水泥灰给他们抹到墙上,他们收钱最好了”。 我就接着仔细听:“你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,就是楼上楼下,一天只跑四五个上下,早上上班前,看他们主动给你说了没有,没有人要水泥灰,就不给他们放灰。你是领导,他们包工干活,你又不需要帮助他们赚多少钱。他们爱找你不找你,只要有一天早上,发现你没有给他们放灰,他们铁定当天晚上就立马找你,还客客气气地找你,让你第二天早上,给他们送多少水泥灰,铁定客气的。你得学会不怒自威,要让他们知道规矩,知道这里他们想多赚钱,需要的是讨好你,而不是指挥你,懂了吗?”,我又问:“那我白天怎么办呢?” “你白天要注意休息。当你早上放一次的时候,边放水泥灰,边问他们‘下一次放灰时间是 11 点,你们现在要不要灰了’。他们爱要不要,要就放,不要扭头就走,这就是规矩。你从楼下走到楼上,找个地方藏起来,谁都找不到你,他们灰不够了,就让他们干着急。你说下一次几点就几点。不到点,他们就是找不到你。就会知道,你说话的分量了。下一次,他们就铁定客客气气地了。”讲真的,我立马实践了一波,立马立竿见影,你知道有啥吗?我刚干活时,他们抱怨我工作不好,后来,工地上有小灶的人都开始请我吃饭了:“来来来,一起吃个饭,来加个餐吧!”。还对我夸赞有加:“最近放灰放得挺好啊!”我能不知道好坏吗?一开始,我一天十六趟,他们用水泥灰特别舒服,想要多少要多少。后来,我一天五趟,他们粉墙的时候,水泥灰都快硬了,还得加水软化一下才行。但是却是截然不同的态度。我现在想想不能说是善恶吧,只能说是规矩的力量,好像其中还夹杂着权力的力量。
这算是我比较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吧,就是这些事情,让你对如何做成一件事情有了一点意识上的雏形。
聊一下,我为什么起名“不止极客”。这个就来源于一个朋友王福强,他是前阿里 P8、挖财的首席架构师,现在做独立咨询顾问。他经常发表一些他个人对商业上的见解,中间,他发了一句话,大致意思是说,其实“其实产品的价格体系是人们设计出来的”类似的意思吧,我可能记得不太清楚了,我还特意请教他,他在看什么,他说在看一本讲段永平的书。我一听,立马就去查了一下段永平是谁,太厉害了。小霸王的灵魂人物、步步高创始人,OPPO,VIVO 的幕后创始人,拼多多背后也有他,这么一个厉害的人,而且出身草根。那他讲的东西一定值得我去看看了。那我就在网上,找到了他的两本书,就是他的《雪球集锦》,其实也就两本小册子《投资逻辑篇》《商业逻辑篇》,我看完之后,大受震撼,一点不夸张,真的大受震撼。“我跟你讲一个北京话,叫做'没有金刚钻,不揽瓷器活'。我们有前瞻性吗?我们有,我们没有,我活不到今天。我们公司注重的是消费者导向。”这是段永平在博士堂上回应别人对他们公司没有创新误解。
他给了我一些启发,就是我要做消费者喜欢的东西。不是“我要创新”,也不是“我要多做事”。我想,从这个写代码事情上抽离过来。看这本书的时候,恰好在一家小公司当技术负责人,我就去观察了,什么样的活动,用户喜欢,用户到底喜欢的是什么,当然,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一些自己的思维沉淀下来。就是我不想单纯地写代码,想做点消费者喜欢的东西。一下子让我想到了当时的一个事情,就是我在入职公司以后,因为我们公司 APP 当时有群聊,当我对系统做一点优化的时候,就会有用户在群里发,是不是公司来了个大牛啊,系统越来越流畅顺滑了。
当然我之后也感受到了一些痛苦。这个痛苦的就是当时,我们 CEO 经常 DISS 我,经常用我到底写几行代码,来衡量我的价值。其实很多事情是没有办法解释的,正如罗翔所说:“误解是人生的常态,理解反而是稀缺的例外”。我在公司两个月没有收入的时候,经过我的判断,公司一定能起来,所以我就不断坚持优化架构,来帮助公司应对未来的转型。公司从 UGC 到 SAAS 到 PGC 等不断地转型之路,作为技术支撑,如何快速稳定地应对现有以及未知的挑战是我的重点工作。至于写不写代码,那不是重点。就像你非得用需要坐轮椅来评价史铁生的文笔是不是不太好一样。
这个也要提到一个人,Fenng,他也是一个我特别佩服的人。我认识他,他不认识我。希望有天能认识他吧。他作为 CTO 从丁香园(被迫还是非被迫)离职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,(我不是蹭热点哈)当时在互联网圈引发了,CTO 到底写不写代码之类的激烈讨论。我这个也是通过王福强,知道 Fenng 这个人的,讲真心话,我倒觉得,我能体会到 Fenng 至少是“CTO 必须要写代码”的误解与心酸。因为其实你没有做过 CTO,你没有经历过公司的生与死,是你 CTO 做了一些事情,让公司更加辉煌的,其实你很难有这种感觉的。后来他去创办一家科技公司叫“无码科技”,现在还活得很好。相信他起名为“无码”,当然带着些许嘲讽的意味,你看,他不写代码,他公司做得也不错啊。从 CTO 到 CEO 的成功之路。(这里重点推荐一下 王福强 哈,他的绝大多数付费书和视频我都买了,我真的只能说,物超所值。)
言归正传。段永平的“不单纯讲创新” 和 Fenng 的 “不写代码”,总结起来,我总不能叫“无码”吧。想着有天我要是有钱了,一定要把 noCode
的域名给买过来。这倒是开个玩笑。写代码的都喜欢叫自己为“极客”,那我就不叫自己为极客吧,又不能否定自己极客这一方面。那就叫 noGeek
吧。给自己一个口号:始于极客,不止极客。真的是完美,完美,完美。那一刻无法言语的快乐。
当时就想着,立马要购买 noGeek 的域名,当时,我还询价了,noGeek.com
一口价八万多;noGeek.cn
询价,询问对方多少钱可以卖,阿里云是这么跟我给我回电话的:“我们曾经询价过的,对方两万元都没有同意,这边建议你出价高于两万”,作为当时手里没有一万块钱现金的我,当时真的是吐血了啊。我当时要是手里有五万块钱,我就真的会把 noGeek.cn 花钱买下来了,倒不是说怎么样,我是真的是喜欢啊。这只是一个小插曲罢了。
关于我是谁,还有很多可以讲,可以以后再讲。进入下一个话题吧。
关于我做过什么
其实,我最为自豪的经历还是上一家小公司。讲一讲那家小公司的经历吧。
它两次最辉煌的时候,我都在其中。我当时去那家公司的原因只是因为,和当时的 CTO,聊过之后,他给了我很多特权,就是他说,我在公司只需要对他汇报就行了,而且只要是我希望做的技术,都可以给我去做。这个是当时最吸引我的。伴随着一个商业公司从小到大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事情,它让人充满力量与斗志。
进入公司才发现,我是Java里边第三个入职的。在我入职的前一天,就有两个 Java 入职了。这个也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困扰,就是没有来由,就是处不来,至少我认为很大原因不是我。因为在我入职之后,我立马问了一下 CTO 对技术的长期目标,还有 CEO 对公司的三个月、半年、一年的业务预期。当时,是纯 PHP 的项目,要逐步切换成 Java,我也制定了一些可行的方案,每个月应该有什么节奏,到底我技术选择以及迈步子的时候,到底思考了哪些因素,为什么要上云、做商品、做订单。这些节奏,我到底应该怎么做,怎么样可以做成。当然,我的这些方案,也得到了 CTO 的认可,我在入职的 offer 上,还是 Java 开发工程师。入职第一天,我熟悉了环境和沟通了业务目标;第二天我写了方案,第三天拉着我们后端的人开了会议讲述我的规划以及设想,CTO 说:“鉴于 X 在技术方面这些事情的思考,以及很大的可行性,我们就让 X 当我们的架构师吧。”入职第三天,就升职了。
不过那个会议的主要内容,也是对我后边的工作造成了一些遗留的困扰。比如,我在那个会议上公开地否定了,CTO 做推荐的想法、要先做搜索;也否定了他在一开始直接建造大数据团队的想法,先用 Java 统一地做起来。(后来我跟别人讲起来这些的时候,很多人都说:“你看你遇到了一个多么好的 CTO,不管怎么样,你入职第二天就公开地否定你的领导,他还支持你做了很多事情。”)
当然,我在前几个月的工作中真的是成也领导,败也领导。(不过这个倒是职场上绝大多数存在的现实)为什么是**“成也领导”**,就是他当时顶住了很多来自 CEO 的压力,每天好像 CEO 都催着 CTO开发功能。而我在不断地写技术组件和业务组件,顺带着开发一些功能,还有一些上云事项。**我其中还做了一些事情,就是找我的朋友帮忙去解决一些问题,包括我在蚂蚁公司的前老大,还有我以前的前端朋友,他们都对我们公司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**虽然他们无人知晓。这些功劳荣誉都被我获得了,公司都知道那个技术人好像好厉害啊。人还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把你手头的工作给做好。只是过了两三个月左右吧,在某一次月度会议上,老板还专门夸了:“你们最近做了什么事情吗,好像用户不怎么说卡顿了。”当然了,每天都在优化,日拱一卒,不断精进而已。从来不是突然做了某件小事,这件大事情就好了。要不断地补最短的短板,当几乎所有的短板都达到平均线以上的时候,你就蓦然回首,原来做了这么多事情。
为什么说**“败也领导”**?就是当时由于是小公司,我在周会上提议,如果当天需要发布线上版本的,希望大家能一起发布版本之后,运行半个小时,一个小时之后,再走。当然,这个事情也得到了大家在会议上一致赞同。而且,发版本的当天下午,我都会通知大家,要发布版本,但是呢,他们两个人就是要下班就走,我也很无奈,不知道怎么说。记得当时,我们有个同事还笑话我,“你怎么又当爹又当妈,天天跟哄人干活一样。”这是题外话了。当时,我还因为这个事情,被 CTO 给批评了,说我不够包容,不够有大胸怀,没有管理能力。 后来我就不管了,就慢慢只自己带自己招的人了。后来,也给那两个人换了好几个上司管理他俩的工作,后来很多领导对他俩的评价应该都不高。我现在依然保留我当时的想法,当时的公司是一家创业公司,而那两个人不具备创业公司的员工应该具备的素质,无关好坏,只是不合适而已。
关于团队建设:要尽量构建正态分布的团队人员结构,然后缓慢地招人,不断地推进强势文化,就是要从制度,从氛围上,从荣誉上,不断地奖励那些有贡献的人,慢慢地让团队往上发展。**至于说,这个我当时就遇到了一个让我很开心的事情,就是试用期加薪,我刚入职两个月左右吧,就涨薪了。应该是 CTO 申请的。他当时说:“虽然你没有转正,但我们鉴于你最近的一些贡献,还是要激励你一下,给你每个月涨薪两千元。”当时,我算是意料之外,也算是我意料之中吧。因为,我当时回家之后就想着,是不是要找机会做做述职?看看能不能涨个薪之类的?还没有时间想怎么述职呢,惊喜就来到了。**我当时也觉得,其实挺值得的,毕竟那也算是一种认可了。**我还记得,当时那一年刚结婚,还伴随着疫情,我老婆做饭给我吃,我就一直忙着公司的工作。回忆起来,尽是挫折与眼泪。不过也挺开心的,算是一个小小的创业公司的经历吧。
后边我们公司也经历了至暗时刻,就是连续的业绩下滑,紧跟着大幅度裁员。中间也有一些事情可以未来再讲。即使当时公司的业绩连续两个月达到了个位数,其实我依然对公司抱有希望。
这个希望是什么呢?
一:至少我们公司有我在,技术储备上,应该是绝对没有和别人拉开差距的。(我就是有这个自信)
二:我们跟行业头部业绩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,而这个差距,不是技术造成的。(如果换行业头部公司的运营,我们绝对不会是现在这个业绩)
三:我们公司当时的运营开始逐步往正确的路上走。(当时有一个现象,就是他们开始讨论某一具体的点了,真正地开始每日复盘,每日激烈地讨论重要的事项了。头部的公司的运营究竟是怎么做的?这个是他们当时开会反复讨论的事情。这个就和他们一开始有着鲜明的对比了,你知道我们当时一开始运营是什么吗?1000 个运营有 1000 个灵感,技术就必须要让这 1000 个灵感变成现实。我当时还开玩笑来自嘲:**真的是,同行业所有公司的所有业务加一块,还没有我们公司的业务多。**我们把这么越来越多的业务放在一块,保持有序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考验人的事情。就像团队越大,在管理上的损耗越多一样。)
基于这三点判断,我总结一下:优势还在,短板在补,天花板还没到,那就坚持一下吧。(这时候,我们公司的 CTO 就离职了,我也就成了实际上的技术负责人了。)
那阵子真的是没有业务需求,所有人都在迷茫。那我当时做了什么呢?这里要提一下马云马爸爸了。“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修屋顶,不要等到下大雨去修屋顶”。基于我的判断,那么我就需要为公司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,我就开始不断对系统增加更严密的监控,尝试降低系统配置,来模拟系统处于极端情况。当系统短板出现的时候,我就去提高这个短板。还有,就是重新梳理公司的业务流程,在疯狂改代码的遗留问题,都要一点一点地去解决。把核心业务着重地优化,例如,商品、交易、支付等核心模块,重新梳理,重新重构。也给我们的技术人员每天分配一些优化的任务。这就是我当时做的事情,后来的事情也证明了,我的商业判断是对的、我做的事情也是对的。
我们公司也从 UGC 转到 SAAS,全面转向 PGC,由于我在低谷时的优化工作,转型的困难在技术方面并不大。当运营找到运营诀窍,产品找到产品关键点的时候,公司立马一飞冲天。
中间,回家我也看了很多书,包括产品、设计方面的书籍,其实中间,我也对很多东西做了判断。比如,我会看我们公司设计的原型图,然后在看原型图的时候,就会依据自己的审美对整个原型作出自己的评价,这里没对齐,这里亲密性不够,之类的。**基本上我对设计上的预言也就在一个月左右都应验了。**应该对齐的对齐了,亲密性不够的也增加了亲密性。我还大胆地预测了,AIGC 对我们公司业务的影响,这里又要提到王福强老师了,Midjourney 刚出现的第一周,他就发了一个小册子给我,作为我是他忠实粉丝的回馈。里边记录了如何用 Midjourney 如何画图。我当时做了一遍,还对着我们当时所有的技术演示了一遍。我说,这个技术能够让我们公司的美术团队从头再来。**我当时苦于不知道怎么提建议沟通,所以一直没有向上反馈,只是在技术团队做了普及。**所以,如何向上沟通的确是一个技术活。后来真正的 Midjourney 在我们的美术团队普及其实已经到了四个月以后了。
多多学习,深入思考,大胆预测、提前布局,就是我当时做的事情吧。
所以我觉得我成就我们公司两次高点,第一次是从零开始,构建整个系统平台,支撑了交易量级的不断上升。第二次是提前优化,帮助公司技术快速转型,达到第二个高峰。
其实业务指标不太能讲,说一下技术上的一个参考维度吧,每天的 API 调用量在两亿多。这就是当时的几个高点。当时同体量业务公司的技术团队人员数量是我们的 100 倍。是不是很难以置信,因为我当时看到了另外一个同体量公司的人员结构截图。所以我得到了这个数字。借用段永平的话描述一下这个现象:“做正确的事情,然后把事情做对!”也就是,人员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核心功能的核心价值竞争点上,在此基础上,不断地用技术手段快速地响应业务的变化。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能用极少的人做辉煌的事情吧。其实有很多科技公司都很可惜,不同的方向点探索来探索去,好像找到了一个对的业务方向,如果因为技术团队没能快速地响应,而导致失败,那真的是太可惜了,倒在黎明之前,那真的是死不瞑目。
我其实想讲的就是,我最自豪的事情就是,我做过这些事情。哦,对了,我学历是二本,在蚂蚁的工作经历是外包,但是我对当时的业务系统和技术细节都还是挺了解的。我对很多技术框架、业务认知都是从那里学到的。特别感谢那段经历,让我学到了很多。AnyWay,我想说的是,我能复刻我在蚂蚁的那个团队所做的事情,那依然不是我所创造的东西。毕竟,从零开始构建技术系统,见证它的辉煌那才是更有价值的事情,不是么?至于说 Title 什么的,见鬼去吧。
关于我做过什么,我想讲一个题外话。就是:360 老总说过一段话,我表述一下:“打工的人,要努力地工作,把这个工作当成你自己的事业,做好了挺好的,做砸了有人兜底,也能学到经验。未来自己创业也是有用的。”其实我这种人打工是有点亏的,毕竟我带来的回报要远远大于工资。
而我也是这么做的,真诚地对待老板,努力工作,加油,希望生活都能不经意地给我们一些惊喜。
我未来做什么
再来讲一讲我未来做什么吧,后来我就离职了。因为在有些方向上与老板的判断不一致,我就离开了。记住马云说的话:如果你和老板有分歧,要认为老板是对的,你可以说 ByeBye。 所以我选择了 ByeBye。当然我后来也是和老板进行了友好的沟通,算是和平分手吧。公司还给我办了一个欢送宴,其实我是真心祝福公司越来越好的,有天他能成为像阿里巴巴那么大的公司,我不是也算是有一段光辉的履历,不是么?但其实,已经过去将近一年了。时间已经证明我说的是对的。
前阵子我突然观察到一个事情:就是高樟资本创始人范卫锋的简介改了。我一直关注一些人。他个人介绍中一些投资公司的罗列,突然有一天,那家公司,以前有,现在没了。我确定他的简介里以前一定有我的老公司。这就像什么,打一个比喻:你的父亲,天天说你是他的儿子,突然有天,不再到处宣扬你了,说明了什么,说明不再是他的骄傲了。就是以前的那家公司已经不被他的原始投资人看好了,我又一次判断正确了。
当然老东家的名字就不提了,我个人的看法,没有任何老东家的褒贬。我一直都希望它能发展壮大。
后来,我又短暂地在一家海外 AI 公司呆过一阵子。我觉得那家公司很不错,但是组织结构不符合我的期待。他们希望人们是“一”字型的结构,就是你又要这,又要那的。其实太过思维固化了。他们团队中很多人有很多优秀的履历,是由摩拜的 CEO 组建的团队。我能感觉出来,他们在刻意避免陷入到 “|”字型的人才结构,而陷入了 “—”的困境。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。就如同罗翔老师说的一句话:“很多人沉迷于寻找独立的意义和价值,渴望和人类伟大的传承相隔绝,于是幻想着进入到一个黄金时代,结果却掉进了粪坑里。”哦,不是,这句话是奥威尔说的。我个人认为其实创业也好,大公司也好,其实,“菱形”的人才才是需要的,一定要有长处,并且其他都懂一点,可以顶一下。我这里强调的是:“本职工作是顶梁柱,其他工作临时顶一下”。(我一点不觉得把其他工作也做了,是一件好事情,如果那样子可以做好,公司一定在商业逻辑上做不大,一个人就能撑起半边天,两个人不就能开个公司了吗?还要什么老板?)所以,我也对当时的老板说了抱歉,的确对当时的公司造成了一些困扰。毕竟,他们肯定希望我进去做一些事情的,毕竟也有一笔庞大的期权授予。不过老板也对我当时的做法保持理解。我个人的看法不代表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。只是觉得,他们公司不调整,迟早会出问题,但是我是刚进去,总不能提一堆意见吧。**借用段永平说的一句话:“改正一个错误是需要付出代价的,但是无论是多大的代价,只要你现在立马去改,就是最小的代价。”**我当时的离开,对公司,对我来说都是好事情。
我离职之后,买了一些大 V 的知识付费产品。去看包括 MacTalk 的很多付费内容,看了 flomo 的创始人的一些视频,还有小报童这个产品创业的由来。MacTalk 特别让我认同的一句话是:“人一定要做成一件事情。”小报童宣传有句话:“人们更愿意追随一个活生生的人,而非一个公司。”所以,我觉得,未来我希望可以做个人 IP 、还有咨询之类的事情。但是“咨询”被王福强给否定了,我觉得他否定得对。我后来才明白没有特别庞大的大厂光环,在咨询界是很难活着的。
不过做个人 IP 这件事情,其实我在尝试去做。这个其实没什么起色,因为很多我都尝试了。我尝试制作过包含文字的图片在平台上发表。可是,不可避免地被人认为就是一段水文,没什么营养。我偶尔发点一些短图文,只是为了支撑我的一个认知,“真传一句话、假传万卷书。”就是这句话,只有在和真正的现实发生碰撞的时候,他的灵活使用才是你真正有意义的事情。我还尝试去做口播,但是对着镜头的张力,又感觉不够。所以,都是断断续续地,没有一点正反馈,所以就做得没什么起色。**所以,人一定要找对方法,找到有正反馈的事情,不然很难坚持地去做。**正如雷军所说:“干了三十多年,回头一望,全是漫长的挫折和煎熬。和大家一样,我也迷茫,我也曾经动摇甚至放弃过。”我也算是参与了一次创业事情,算是做成了,毕竟,我可是在公司最最最辉煌的时候离去。如果我做个人 IP ,我觉得也能干成,为什么呢?我也是最近才想明白的。
最近又听了一个播客:高樟资本范卫锋与知识星球吴鲁加的一期博客。有两句话给了我很有价值的启发。吴鲁加说:“我看过一本书,讲教堂与集市。《得到》就是教堂,标准的优质作品;《知识星球》就是集市,注重每个个体。”范卫锋说:“我为什么做播客,我发现做自媒体的很多人,我真的喜欢听他讲的那些人,录的音里边还有砰砰的杂音,但是一点不影响他们的质量。我为什么觉得我能做自媒体,我每天在线下和别人组局说的话,搬到线上,真正地讲述出来,不装地表达,就行了。有的人一装起来,就让他的对面的人感觉到不真实,想要远离。”
我看到了,我认为我理解了,我就回去学习了。我觉得我又有了确定的东西了,既然又有教堂,又有集市,我是否可以构建自己的教堂与集市呢?构建出来我自己的教堂与集市,不就有了“咨询”背后需要的强大光环了吗?既然组局说话就能火,那我为什么不把我和朋友们一起组局的话语,真实地搬到线上呢,吸引别人当自己的粉丝呢?**要知道一般的饭局上,我也能侃侃而谈,从吃饭前聊到吃饭后,现实与理想,书籍与苟且,我都能聊一聊,然后发表一下我的看法,而且也能获得别人的夸奖呢。**要从零开始记录一下,效仿一下马云,这个事情一定很有趣,一年,两年,万一明天就来到了呢?谁能说得准呢?
这里我想说一句话总结我最近的想法:“真知灼见要以你的粉丝能接受的方式传递出去”。这句话作为结尾,希望我未来可以构建自己的个人商业 IP,也祝大家读万卷书、行万里路。
欢迎转载,本文转载请注明出处!!!